加强地质环境保护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2016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强,各类地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全市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6起,引起了各级政府及社会高度重视。回首一年来,面对提前入汛等种种不利因素,全市地质环境工作者,在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县区的密切配合下,科学防治,沉稳应战,成功组织临灾避让3起,避免人员伤亡161人,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全市地质环境工作者,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地下水勘查和地质环境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为我市青山绿水付出了无尽的智慧与辛劳。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压力中负重前行
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环境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年初的趋势预测会商、安排部署,到地灾应急演练,再到汛期的地质灾害巡查、督查、排查;从局领导到基层国土资源所,再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员、监测人员,都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准备着,无不渗透着地质环境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汗水。
认真研究, 深化认识, 紧紧把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全市地质环境工作者通过认真总结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经验, 特别是对一些成功监测预防典型案例的剖析, 基本掌握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提高了对地质灾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1、高度重视, 切实履行职责, 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4月初,市局组织与市气象局会商,研究了全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预测,研判地灾防治形势,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对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出详细安排;4月中旬,召开了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再进行全面动员部署,针对雨情汛情及时下发通知。5月初,市国土资源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地质勘查环境科、应急中心多次深入一线,开展排查、巡查,及早制定方案、预案。同时,在《陇东报》上公布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监测责任人名单,做到了责任到人,任务到人。2016年9月21日18时34分,庆城县县城城墙东侧发生特大型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在发生特大型崩塌、滑坡前, 庆城县国土资源局和省地矿局第四勘察院负责人带领相关技术人员认真开展巡查, 发现险情后立即组织村民撤离, 甚至把不愿撤离的部分居民强行背出了危险区, 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内, 受威胁的61名村民全部安全撤离, 未造成一人伤亡。庆城县国土资源局和省地矿局第四勘察院技术人员,以地质人 “三光荣”的敬业精神,恪尽职守, 心系群众, 表现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样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是全市组织群众防灾的主心骨, 更是做好防灾工作的源动力。
2、加强培训, 增强群防意识,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组织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汇编》、《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选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管理办法》、《庆阳市地质灾害防治掠影》、《滑坡、崩塌、泥石流预防知识读本》100余份,地质灾害宣传手册3万余份,制作宣传牌4面、条幅3个,解答群众现场咨询千人次,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与避险能力。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统一制作设立地质灾害警示标志牌90块。举办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班3次,邀请省、市地质环境方面的专家对8县区分管地质环境工作的副局长、地质环境监测站全体工人员、乡镇国土资源所人员120人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了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镇原县、西峰区、环县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前,国土所及监测人员根据培训时学到的防灾知识, 主动巡查, 及时将滑坡体裂缝增多、变长的迹象与滑坡临灾征兆联系起来, 迅速识灾、报灾, 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主动自觉地避灾。这充分说明,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提高基层群防意识和能力, 是动员防灾主体、实行群测群防做好防灾工作最重要的基础。
3、编制预案, 群测群防, 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在全省编制印发了《庆阳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划》,为“十三五”地质灾害绘就了蓝图,亮明了任务清单。编制了《庆阳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庆阳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方案确定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和防范区域,划出重点防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逐户发放“两卡”,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市局还推行县级干部包县(区)、县区包片、国土资源所包区域、责任人包点的群测群防网格化管理,每个县区确定1名县级干部,每个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确定1名科级干部,每个灾害隐患点确定2名监测人员,并在《陇东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实行“一盯一”监测。6个县区高标准“十有县”完成了验收、公示与公告。“网格化管理”和高标准“十有县”建设模式,成为提升“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打造“群测群防”升级版,构建培育群专群结合的新的防治模式。庆城县县城城墙东侧发生特大型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当天下午, 县国土局会同社区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启动防灾预案, 迅速组织居民撤离, 实现了成功避险。实践证明, 以群测群防为基础, 强化防灾方案、预案的编制,果断处置,科学决策, 不仅是确保防灾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成功避免地质灾害威胁的主要模式。
4、加强预警、强化值守,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途径。2016年5月—10月,全市进入24小时地质灾害应急带值班状态,每天有值班人员。在整个汛期,市局联合市气象局启动市、县、所、监测责任人四级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共发布预警信息26条,转发48条。并对8县局应急值守情况进行3次不定时抽查,2次对值班情况进行了通报。
5、综合防治, 工程治理, 是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保证。2016年全市实施开工建设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15个,总投资2.6亿元,其中综合治理项目13个,资金2.1亿元;搬迁避让项目3个,资金5132万元。同时,编制完成了2017年度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划报告,提出了25处隐患点的治理工程方案。编制了《庆阳市2017年度地质灾害总防治体系建设方案》和《庆阳市2018年度地质灾害总防治体系建设方案》,初步规划以生态环境为本底,以黄土生态建设为主导,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为下一步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这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说明, 对威胁严重、危害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尽快实施工程治理, 彻底消除灾害隐患, 是预防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途径。
全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防治成功事例说明,尽管地质灾害是一种突发性、摧毁性很强的自然灾害, 但是只要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防灾减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着力提高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认真落实防灾预案, 强化基层防灾责任制, 将科学防灾的思路贯穿于防灾减灾工作的始终, 就一定能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方针落实到位, 就一定能牢牢掌握防灾工作的主动权, 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最大程度地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全面铺开,区域监测成常态
2016年,是我市建市以来,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国家补助投资1000万元,将建成地下水监测站点121个,现已全面开工建设,累计进尺20460米,占计划进尺73%,完成华池县、环县、庆城县、西峰、镇原县站点建设62孔监测点,占计划总站点的52%。地下水监测工程实施后,将为我市掌握地下水环境动态,治理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将承担我市地下水水质、水位变化情况监测任务,定期开展分析比对工作,研究区域地下水发展规律,进而为我市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三、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新老问题” 得到了统筹解决,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
2016年7月1日,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着力完善开发补偿保护经济机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与治理新机制,尽快形成在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新老问题” 统筹解决的恢复和综合治理新局面。这项意见的发布,成为解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这个“老大难”问题的一剂良方。目前,我市已全面启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四、成功筹备举办了首届中国黄土论坛暨国际黄土研讨会
为办好这次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历时一年多时间,多次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长安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等科研单位、院校多次衔接沟通,编制筹备论坛方案,十多次修改论坛方案,3次发出邀请函和通知,共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嘉宾450多人,其中邀请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健、刘丛强、安芷生、王思敬、戴金星、张国伟6人,为论坛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受到社会各界赞誉。在专家的咨询指导下,董志塬黄土生态地质公园申报公益启动,已完成申报方案征求意见稿编制工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